2022年4月26日下午,学院丁大刚副教授为全体研究生带来题为“中国译者自我再现的政治—以李照国的中医翻译为例”的线上讲座。
首先,丁老师以其研究的缘起引出主题,用“自我再现的政治”这个概念来解读李照国教授“译—释—论”三位一体的中医翻译方法论体系,探讨其翻译实践和论说背后的观念问题。具体来说,自我再现的“译—释—论”方法论体系分别指的是:译:基本遵循三个步骤,即原语文本分析、现行翻译总结和实际翻译。释:翻译不仅是解释,而且要能够被解释,也就是说译者要翻译出可被解释的译文。要使译文具备可解释性,译者需要通过文内夹注、脚注、前言、导论等副文本,把翻译与释义和注解结合起来,使读者阅读其所译便知其所以译。论:除了通过副文本使翻译具有可解释性之外,还可以通过文外阐释,增加其可解释性的深度。关于中医典籍翻译的政治,丁教授指出,一种文化要真正发挥其国际影响力,关键在于传播和扩散。翻译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理应在中国软实力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从翻译类型或性质来讲,中医翻译属于非文学翻译或科技翻译,应以客观准确地传递信息为主,似乎不应涉及意识形态问题。然而,事实上,它已不是一个单纯的翻译问题,而是与一些地缘政治纠葛在一起,关乎文化主权的维护和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译者要想再现中国文化在他国的影响力,让他国读者真正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和基本价值”,而不会产生怪异之感或反感,就要求译者既要考虑翻译的大环境,又要对译文受众有清晰的定位和了解。翻译的大环境包括国内和国际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最后,丁老师总结到:第一,不必纠缠于翻译的主体该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而应思考以何种方式向西方再现中国文化。第二,纵观中外翻译史,从来就不存在绝对的 “忠实”,译文或多或少都有译者操纵的痕迹。与其让 “忠实”浮于表面,不如选择自己要立足于哪一种意识形态,并且对自己的立场常作批评和自省。尤其是面对西方文化话语的挑战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立足中国学术的根本问题,积极进入西方的话语系统,对其做批判性阐释或质疑,在深度对话中显现差异。第三,翻译并不能解决语言霸权的问题,巴特勒的所谓 “双重言说”,实则说明翻译是一个言论冲突的场所,在这一场所里“原义已不再对一种 ‘终极’ 的解读发生决定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被接受的意义。”
本次讲座,丁老师所分享的内容生动有趣、系统全面。从“译—释—论”三个角度详细讲述了“中国译者自我再现的政治”。丁老师分享结束之后,同学们对翻译中的“政治体现”有了更清晰的理解,这大大激发了同学们对翻译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