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9日下午,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刘晓卉副教授为全体研究生带来题为“中国饮食文化在美国的变革及其文化意义”的线上讲座。
首先,刘老师介绍了这次讲座的主线:中国食物和饮食文化在美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变化的意义何在。接着,刘老师指出美国主流社会对中餐的接受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抵触和种族主义阶段,美国早期的中国移民绝大多数来自广东的农村地区,由于这些移民只熟悉广东农村的家常菜,最为常见的食物有米粥,咸蛋和叉烧等。早期餐馆环境大多装修简陋,陈设朴素。前来就餐的顾客主要是单身的男性华工和极少数贫穷的白人劳工。这时期美国白人对中国食物的态度基本上是抵触的。由于中西方饮食习惯的巨大差异以及文化偏见,加之早期多数中餐馆环境简朴,食物不够多样精致,大多欧裔白人对中国食物持否定和排斥的态度,这一举动有着明显的种族主义倾向。文化同化阶段,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餐行业发生了新的变化。受到排华情绪和一系列反华法律法规的影响,华人这一时期在美国社会处于极为被动不利的地位。为了吸引白人食客,中餐馆改弦更张,对餐馆进行重新装修,同时对所供菜肴加以调整来迎合主流白人群体的喜好。著名的美式中国菜肴“炒杂碎”( Choy Suey) 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 “炒杂碎”原本是鸡杂、猪肚及豆芽等蔬菜炒在一起而成。而当其出现在美国顾客面前时,为了符合美国人的饮食习惯和喜好,做出了一系列调整: 精肉取代鸡杂、猪杂,加入了美国人喜爱的蔬菜如洋葱、西芹、青椒等。中餐在这一时期经历了一个明显的被同化的过程。文化欣赏和文化涵化阶段,1965 年是中餐在美国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该年新移民法的颁布带来了一大批华人新移民,新移民的到来使中餐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与早期主要来自广东农村的移民不同,新移民来自中国的不同省市地区,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地方菜式,新移民对中华文明和中国饮食文化更加了解,传播中华文明的意识也更加强烈。在这种新的社会大背景下,华人移民在文化交往中具有更多的主动性,他们不再受制于白人的文化控制和主导,能够更好地保持自己的民族传统和文化特色,并向白人传播民族文化。中餐在 1982 年超越墨西哥餐成为仅次于意大利餐的美国第二大受欢迎的食物。与“炒杂碎”时代不同,在这一时期,美国白人不仅乐于品尝新式中餐,对中国食物的态度和理解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白人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了解也达到了一个更加深入的水平。最后,刘老师总结到:美国白人对中国食物的态度从抵触敌视到同化再到文化包容和欣赏的轨迹大体上与华白种族关系的发展进程相吻合。这也印证了族裔食物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宏观的种族关系。食物作为族群间民间交流的一个方便直接的渠道,在反映族群关系、促进文化了解方面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整个讲座过程中,刘老师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向同学们详细讲述了美国白人对中国食物的态度和策略转变轨迹。使同学们对中国饮食文化在美国的变革过程及文化意义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同学们对此话题颇感兴趣,均表示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