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敏思杯初赛 || 辩声激浊浪,理矛穿谬论

发布者:陈若千发布时间:2025-10-15浏览次数:11


文以载道,辩以明思

以言为炬,探求真知脉络

以思为舵,把握时代航向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第28届“敏思杯”辩论赛初赛于2025101015:00-17:0018:00-20:00在奉贤校区5A110A114举行。本次初赛共9支队伍参赛,共计4场比赛,赛前已完成抽签,其中2025级历史学(师范)1班轮空。


A

世界史1班  VS  汉语言文学(师范)3

(正反双方合影)

高昂的房价、工作中的不确定性、无处不在的社交压力……现实的重量正不断挤压着现代人的精神空间。于是,亲密关系中的“情绪价值”从未像今天这般被重视。但利弊总是一体两面:当伴侣成为唯一的“情绪救命稻草”,这是否是一种危险的负担转移?当关系沉迷于相互疗愈的温存,是否反而失去了共同直面现实、携手成长的锐气?针对这一问题,本场比赛双方辩手就“强调情绪价值”对亲密关系利大于弊/弊大于利这一问题展开辩论。

正方(利大于弊)认为强调情绪价值是破解隔阂、提升满意度的必然选择,情绪价值是构建高质量亲密关系的核心要素。

反方(弊大于利)认为不强调情绪价值并非全然漠视伴侣感受,而过度强调情绪价值,实则是对伴侣提出的一种不明确的苛求

最终反方获得胜利,最佳辩手为反方二辩李佳陈同学。

(最佳辩手:李佳陈)

(评委合影)


B

汉语言文学(师范)2VS  历史学(师范)2

(正反双方合影)

在高度数字化的今天,人际关系呈现出一种“确定性焦虑”。社交媒体让“点赞”成为可量化的指标,算法推荐为我们营造了信息茧房,这一切都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对于“确定性”的渴望。针对这一现象,本场辩论赛的双方辩手就“每个人头上都有好感条,有利于/不利于发展人际关系” 这一问题展开辩论。

正方(有利于)认为好感条是一种用来识破虚伪、消除焦虑的人际交往工具,从正面反思解决问题,使模糊信号显性化。

反方(不利于)认为好感条是对他人情感的量化公开,这种对主观意愿的强制暴露,侵犯了个人隐私,并会引发情感硬化,功利加剧,心理健康的问题。

最终反方获得胜利,最佳辩手为反方二辩章子晗同学。

(最佳辩手:章子晗)

(评委合影)


C

古典文献学1班  VS  档案学1

(正反双方合影)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浪潮的推进,评判道德的标准成为了一个复杂而引人深思的问题。本场辩论双方辩手就社会应该/不应该设立“道德评分”系统来监督公共行为这一辩题展开辩论。

正方(应该)以“能否更有效促进社会成员的道德自觉,并尽可能实现社会长治久安”为判准,从个体和社会层面肯定了社会设立“道德评分”系统的作用。

反方(不应该)以“该制度是否会导致道德本质的异化,并催生系统性压迫,最终损害社会活力”为判准,认为“道德评分”系统从根本上异化了道德的本质。

最终反方获胜,最佳辩手为反方四辩青雨晨同学。

(最佳辩手:青雨晨)

(评委合影)


D

汉语言文字(师范)1班  VS  汉语言文学(光启实验班)

(正反双方合影)

近年来,随着信息爆炸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关于知识获取与个人在世界中位置的讨论日益成为社会焦点。网络上,不少人分享因知识增长而带来的孤独感或成就感,引发广泛共鸣与思考。针对这一现象,本场比赛双方辩手就“知道的越多,越像世界的孤儿/宠儿”这一辩题展开辩论。

正方(孤儿)认为,知识积累虽能提升个人能力,但也容易导致疏离感和边缘化,使人在心理和社会层面更像“孤儿”。

反方(宠儿)认为,知识积累能增强个人探索世界的能力,使人更从容地驾驭生活、整合资源,从而像“宠儿”一样被世界眷顾。

最终正方获得胜利。最佳辩手为正方三辩赵禹萌同学。

(最佳辩手:赵禹萌)

(评委合影)


观点博弈中读人文厚度

思想交锋里见青年锐度

敬请期待“敏思杯”半决赛中

人文学子的精彩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