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法】情景思政课|追寻总书记的上海足迹——虹口区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党群服务中心

发布者:庄越发布时间:2025-03-19浏览次数:17

2025319日下午,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前往虹口区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党群服务中心开展“追寻总书记的上海足迹——情景思政课”活动。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教学副院长张振洋,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闵行分校政治教研组组长朱林英、教研组成员云丹阳、刘谷,上海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师范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组教师曹清逸、顾岱璐,学院2023级辅导员窦美霖,以及20232024级思想政治教育(道德与法治)专业本科生参与本次活动。本次活动由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姚秋磊主持。



讲好实践“小故事”,让思政课入脑更入心。师生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路线,实地学习社区治理的创新实践。通过观摩“一网通办”政务服务站系统的运行流程,体验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实效;在社区老年活动中心重点观察文化惠民项目的实施情况,深刻体会“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的落地生根

 


学悟思想“大哲理”,让思政课有知更有智。哲学与法政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姚秋磊首先为同学们带来课程引入,勉励在场同学作为师范生在参观嘉兴路街道市民驿站时要有观察学习的意识,总结所学所思、所观所感,将知识内化为教学设计,推动思政教育大中小一体化蓬勃发展。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教学副院长张振洋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为主题,为学院思想政治教育(道德与法治)专业的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沉浸式情景思政课。他围绕“人民主体性”的理论核心,从“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导向与“一切依靠人民”的实践路径两个维度展开系统阐释,通过学理剖析引导在场学生深化对新时代基层治理方法论的认识。并明确提出育人工作的三个定位:淬炼政治素养,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引领者;要扎根基层实践,做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积极践行者;要创新教学方法,做党的创新理论的有效传播者。

 


洞悉时代“大趋势”,让思政课讲深更讲透。针对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闵行分校政治教研组教师云丹阳提出,调研场馆是为了讲透道理,即为什么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思政教师不仅要告诉学生怎么做,还要传授给学生“为什么这么做”其中的理论逻辑和价值意义,刘谷强调作为思政教师,道理要讲深、讲透、讲活,思政教师不能仅做“场馆讲解员”,而要从中挖掘育人素材,将之与学生课堂相结合,实现育人实效。上海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师范小学老师曹清逸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授课出发,重点介绍如何将思政教育和社区建立联系,通过知识链串联党的政策理论,形成教育合力,将实践场所融入小学的道法课堂补充中去。随后,现场师范生们分别做了主题汇报,2023级思想政治教育(道德与法治)专业学生魏冯欣迪,结合黄浦老城厢、徐汇田林街道与嘉兴路街道的治理实践,分享对民生福祉的理解;2024 级思想政治教育(道德与法治)学生邹欣怡则从未来教师视角,提出将基层治理案例融入课堂教学的思考。

 


哲学与法政学院自开设“追寻总书记的上海足迹”系列情景思政课程以来,学院始终凝聚多元合力,深耕协同育人,不断延展着思政课堂的教学“半径”,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走深走实、见行见效。未来,学院将继续发挥情景思政课的“沉浸式”育人优势,构建“理论讲堂+实践基地”融合培育、“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大思政课建设工作格局,为教育引导师范生成长为让党和人民满意的新时代教师贡献力量。

学生提问1在老师刚刚的发言里,多次强调了课堂趣味和生动性的重要意义。当无法带领小学生亲身前往相关实景场所时,何种有效方式能够提升课堂趣味,使小学生透彻理解相关内容呢?

教师解答:在日常教学准备中,建议老师们在制作课堂PPT以及备课过程中,多融入实景元素,如展示相关图片、播放契合主题的视频等。这些手段能够极大地提升课堂的趣味性与生动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要点。

学生提问2:在参观过程中,我留意到“掌上驿站”这款小程序。请问,该平台具体带来了哪些便利?从适用性角度而言,它对于老年人是否友好?

教师解答:“掌上驿站” 这类小程序,为居民打造了便捷的线上服务体系。其功能丰富多样,涵盖各类日常生活服务,政策资讯发布以及线上心灵疏导等。对于老年人这一群体,社区通过开设老年手机课程,以及安排志愿者协助操作等举措,能够有效帮助老年人充分享受到 “掌上驿站” 带来的便捷服务。

学生提问3:您刚刚提到社区治理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想请教您,作为道法师范生,如何将嘉兴路市民驿站这类优秀基层治理经验推广到其他社区?

教师解答:可将市民驿站的基层治理实践融入课程,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明白基层治理的意义与方法,培养其公共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可以动员家长参与社区治理并做好宣传。

学生提问4面对小学生来说,应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将市民驿站、基层治理这类相对复杂的知识,以易于他们理解与吸收的方式进行传授?

教师解答:小学生参与社区事务,主要形式为参加社区活动,在参观、体验各类社区活动的过程中,可以逐渐培养起初步的社区认知与公共意识。同时这一培养过程,也离不开家长与社区的协同合作和共同努力。

学生提问5鉴于高中生面临实践机会有限的难题,我们应如何设计教学内容,才能使诸如市民驿站这类实际的基层治理概念与政策,切实被学生理解并牢记于心?

教师解答:教师首先需要开展实地调研,从丰富的基层治理案例中筛选出关键部分,并对案例进行优化处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精心设计情景问题,让学生在模拟决策过程中,更加直观具象地理解基层群众自治的内涵。

 



(供稿:哲学与法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