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社会实践 | 社会调研合集(上)
“沪”联同行家校社,“图”绘育人同心圆——上海市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育人模式的探索实践
本项目深度契合时政导向,紧密贴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着重强调的 “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这一关键政策指引,并积极响应2024年11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家校社协同育人 “教联体” 工作方案》,精准追踪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育人模式,展开深入剖析与探究。
项目开展实地调研与访谈,旨在了解学校主体在“教联体”建设过程中的参与程度、资源融通情况以及地区特色,探寻“教联体”实践现状,依此提出相应策略,并构建突出区域特色资源禀赋的“五育并举”主题“教联体”实施方案与跨学段的“教联体”实施方案,由点到面,构成上海市“教联体”建设的整体图景。
沉浸式剧场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景教学应用效果的分析与实践
项目探讨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所面临的挑战。研究通过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深入剖析了沉浸式剧场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潜力。通过梳理沉浸式剧场的发展现状,从剧情设计、角色设定到互动环节等多个维度进行了全面分析,并以上海“SAGA光明之”等沉浸式剧场为例,对观众在参与后的思想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倾向进行了量化评估。
研究明确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困境,指出教育内容陈旧、方法单一等问题亟需解决。沉浸式剧场因其独特的优势,如增强互动性、吸引青年群体等,在提高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在此基础上,研究构建了沉浸式剧场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理论模型,并结合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学情,采用情景式教学方法,撰写并投入使用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
从“工业锈带”到“科创绣带”——聚焦徐汇区科创生态与科技成果转化研究
本项目聚焦于上海市徐汇区,一个从昔日的“工业锈带”逐步转型为今日的“科创绣带”的代表性区域。徐汇区拥有丰富的历史底蕴与深厚的工业基础,近年来,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推动下,正经历着从传统工业区向现代科技创新区的深刻转变。
本项目聚焦于上海市徐汇区,一个从昔日的“工业锈带”逐步转型为今日的“科创绣带”的代表性区域。徐汇区拥有丰富的历史底蕴与深厚的工业基础,近年来,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推动下,正经历着从传统工业区向现代科技创新区的深刻转变。
讲好革命纪念馆里的思政课——以上海首个街镇抗战纪念馆华漕抗战史迹陈列馆为例
2024年12月13日,是第11个国家公祭日,华漕抗战史迹陈列馆在闵行区华漕镇正式开馆。该馆通过六大展示篇章,全面回顾了华漕地区在抗战中的英勇历史,整个抗战史迹陈列馆中汇集了一批红色史料和文物,全面展现了华漕地区的抗战记忆,从“华漕抗战”的英勇历史到“今日华漕”的转变。
华漕抗战史迹陈列馆将成为新时代思政课的重要阵地,在这里,思政课不再局限于传统教室,而是转化为生动的党史现场教学。本项目通过实地参观、现场讲解,深入了解华漕人民在抗战中的英勇事迹,感受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和爱国情怀。项目成员通过不断挖掘、传播和焕活本土红色文化资源,探索如何在这里上好一堂思政课,让红色文化、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为培育时代新人筑牢思想之基。
聚焦上海浦东:新时代中国之治的先行探索与实践调研
本项目聚焦于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针对浦东新区以城市化进程、体育健身、老龄教育、社会治理、发展建设等为议题,着眼城市与基层组织实际情况,采用社会服务与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深入调研。预计发放问卷50份、实地访谈居民5户,企业3家,政府机构1个,收集并分析大量一手数据,最终形成一份包含现状分析、问题诊断、对策建议的综合性调研报告,同时在实地寻访考察过程中收集素材。
本项目旨在通过深入城市与基层组织开展社会服务和调查,挖掘国家治理在各领域的制度优势,精准把握现代化进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老有所学,银发增辉——上海市老年智慧教育平台建设现状调研
我国正处于数字化和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阶段,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与学习内容日新月异。在数字化转型时代的大背景下,老年教育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而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老年教育提供了新机遇。本项目旨在通过实践研究,深入了解老年群体对于智慧教育平台的真实体验与需求,探索数字赋能教育的新模式,以促进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和银龄生活质量的提升。
本项目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响应报告中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国家战略,完善发展养老事业,通过调研分析上海市老年智慧教育平台的建设,研究老年人在接受老年数字教育进程中所面临的困境,提出灵活创新且可实施的解决方案,促进老年人融入数字生活,协调老年人的教育服务、社会参与等方面联合发展,使老年人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显著提升,以构建良好的老年学习环境。